您好!歡迎來到煤礦安全生產(chǎn)網(wǎng)!

試論《牛虻》的藝術(shù)特色與牛虻形象的意義

作者:郭長志 2024-08-13 18:43 來源:煤礦安全網(wǎng) 試論 藝術(shù) 特色 牛虻 形象 意義

  試論《牛虻》的藝術(shù)特色與牛虻形象的意義

  郭長志

  英國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的杰作——《牛虻》,1897年問世以來,已經(jīng)88年了。在這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牛虻》贏得了廣大的讀者,受到千百萬讀者的歡迎?!杜r怠繁蛔g成世界各種文字,得到了空前廣泛的傳播。探討牛虻形象的意義,研究《牛虻》的藝術(shù)特色,仍有借鑒作用。

  一

  伏尼契運用各種藝術(shù)手段來推進情節(jié)、表達主題、塑造人物,取得了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

  第一,用富于個性化的語言通過人物的行動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氣質(zhì)和思想,在“動”中塑造人。

  空洞無個性的對話、平淡瑣碎的敘述、冗長無味的心理描寫是小說藝術(shù)的大忌。在行動中刻劃人物能用極少的筆墨寫出豐富的個性來,寫出豐滿的人物來,能把人物寫活。通過行動刻劃人物不但是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shù)手法,也是世界文學(xué)藝術(shù)的寶貴經(jīng)驗。《牛虻》成功地運用了這種藝術(shù)手法。如:

  “第二天早晨蒙泰尼里醒來,亞瑟已經(jīng)不見了,原來他不等天亮就上山去‘幫迦斯伯趕山羊去了’。

  “但是早飯開出來不多久,他就飛奔回屋里來,光著頭,肩上馱著一個三歲模樣的農(nóng)家女孩子,手里拿著一大束鮮花。

  “蒙泰尼里抬起頭,微笑著朝他看著。這跟在比薩和策克亨時嚴肅和沉默的亞瑟,是一個多么奇異的對照啊。

  “‘你上哪兒去了,你這野孩子?早飯也不吃就滿山亂跑嗎?’

  “‘啊,神父,多高興啊!太陽升起的時候,山景是這么壯麗;露水又這么濃!你瞧!’他舉起一只濕漉漉的泥濘的靴子。

  “‘我們?nèi)サ臅r候就帶了一些面包和干酪,到山上牧場里又擠了些羊奶喝;啊,那可真是臟!可是現(xiàn)在我又餓了,也要弄些東西給這小家伙吃。安尼脫,你吃點蜜糖好不好?’

  “他已經(jīng)坐了下來,把小女孩子放在他的膝上,幫她把花整理好。”

  這里,通過幾句精煉的對話、簡煉的描寫,牛虻少年時期那種天真爛漫、活潑熱情、興致勃勃、好奇好動的性格就活脫脫地躍然紙上,歷歷如繪。這樣精彩的例子在書中是很多的。

  第二,優(yōu)美的寫景。情借景來渲染,景拿情來充實,情景交融是上乘,單純?yōu)閷懢岸鴮懢笆遣蛔闳〉?。《牛虻》中的環(huán)境與景色描寫很美麗,粗細相得,遠近相宜,似油畫,又像電影鏡頭的移動、變換一樣,細膩入微、清麗秀美,富有詩意。如:

  “他們沿著湖邊走到一個僻靜的地方,在一堵低矮的石墻上坐了下來。緊靠著他們身邊,長著一叢掛滿猩紅果實的野薔薇;一兩朵遲開的奶油色花依舊懸掛在一莖較高的枝條上,滿含著雨水,哭也似地在那兒搖曳著。綠色湖面上,一只微微抖動著白色翅膀的小船,在潤濕的微風(fēng)中蕩漾。那個樣子,看上去顯得很輕盈,很纖弱,就好像是投在水面上的一簇銀色的蒲公英。高踞在薩爾佛多峰上一所牧人的茅屋的窗口,仿佛是一只睜開著的金色的眼睛。薔薇花在九月的閑靜白云底下垂著頭,做著好夢。湖水在靠岸的鵝卵石中間蕩濺著,喃喃低語著。”

  畫面柔和,意境雋美,詩味濃郁,顏色豐富。我們好像置身其間,欣賞了意大利夏季美麗的田園風(fēng)光。從這安謐的描寫中也感覺到情境是平靜的,剛?cè)肭楣?jié),矛盾沖突還沒有展開。

  又如:

  “這是一個柔和的春夜,天氣溫暖,星光燦爛。水拍打著石堤,在那石級旁邊蕩漾著的柔和的涓紋,發(fā)出一種像是低笑的聲音。近處有一條鐵連在緩慢地來回搖晃,吱吱作響。一架巨大的鐵的起重機昂然而凄寂地矗立在一片昏茫中。黑沉沉的映在一片繁星密布的天空和珍珠色的云圈上,那幾個帶著鎖鏈掙扎著的奴隸形象,正在對他們的悲慘的命運做徒然而激烈的抗議。”這段寫景,不但具有上面所述的優(yōu)點,而且還隱微的暗示讀者:矛盾就要展開,牛虻逃亡的結(jié)果將是牛虻更強烈的反抗,更堅決的斗爭。同時對牛虻性格的發(fā)展也有隱示。

  與表達主題、塑造人物無關(guān)的寫景,是贅筆,縱然寫得十分綺麗,也無補內(nèi)容的空虛。寫景,只有在它能夠造氣氛,交代、促進情節(jié)的發(fā)展,襯托人物的心境,突出主題時才有積極的意義,才有價值。融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牛虻》的藝術(shù)特色之一。

  第三,用對話介紹、刻劃人物,交代情節(jié),展示矛盾。小說開始的幾頁就通過亞瑟與蒙泰尼里的對話把亞瑟的身世、理想、家庭、處境以及與其有重要關(guān)系的人物(如瓊瑪)介紹得清清楚楚。沒有給讀者蕪雜拖沓的感覺,是自然而然地在強烈的藝術(shù)魅力中接受的。全書的描寫多于敘述,甚至對話多于描寫。伏尼契賦予對話以更多的作用。

  牛虻從街上救起了一個無家可歸的孩子,當他抱著孩子向綺達要求借她車一用時,綺達不耐煩地告訴他說:把孩子送到收容所就完了。這時,作者這樣寫了二人的表情和對話:

  “‘他受了傷’,牛虻重復(fù)地說,‘就是要送收容所,也得等明天,目前我得先照顧他一下,給他一點吃的。’

  “綺達做了一個表示厭惡的鬼臉,‘你竟讓他的腦袋貼著你的襯衫啊!你怎么的啦?臟哪!’

  “牛虻抬起頭,臉上突然閃出了怒意。

  “‘他餓了!’他惡狠狠地說,‘你是不懂怎樣叫餓的,是不是?’”

  這里,通過綺達和牛虻的對話,表明了兩人階級立場的不同,突出地表現(xiàn)了牛虻高尚的同情心,也把綺達富家小姐的神氣與模樣勾畫了出來。

  又如,牛虻越獄沒有成功是通過軍長同蒙泰尼里的談話告訴讀者的;瓊瑪和瓊瑪?shù)募彝ナ峭ㄟ^亞瑟與蒙泰尼里的談話介紹的;亞瑟逃亡十三年之后改名牛虻的經(jīng)過是通過黨內(nèi)的議論和牛虻的自敘來介紹的,等等。

  巧妙運用對話形式,使《牛虻》結(jié)構(gòu)緊湊、自然、精煉,節(jié)省筆墨,增加了藝術(shù)感染力。

  伏尼契對于書中不太重要的人物一般不作細致的描寫和刻劃,而只是通過側(cè)面的渲染、烘托、夸張來表示其存在、表示其活動的,對主要人物有時也采用這種方法。

  高度的藝術(shù)性必須與深刻的思想性相統(tǒng)一。深刻的思想、時代的意義、歷史的再現(xiàn)——作品的內(nèi)容只有通過完美的藝術(shù)形式才能表現(xiàn)妥切,藝術(shù)手段、藝術(shù)技巧只有在為表達、揭示主題和為刻劃人物服務(wù)時才有附麗。伏尼契實現(xiàn)了二者有機地統(tǒng)一,用精湛的藝術(shù)技巧和激動人心的藝術(shù)力量塑造了一個不朽的意大利愛國志士的典型形象。

  二

  牛虻堅毅、剛勇的形象鼓舞了人們?yōu)闋幦∽杂伞⒑推胶妥鎳y(tǒng)一所作的正義斗爭。克魯普斯卡婭回憶說,列寧非常喜歡《牛虻》,贊賞牛虻的堅忍精神、贊揚牛虻的堅強意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尼·奧斯特洛夫斯基也受到過牛虻精神的鼓舞。在民主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shè)時期,我國很多讀者也喜歡《牛虻》,崇拜牛虻的品質(zhì)和毅力?!杜r怠吠ㄟ^一系列生活畫面和斗爭場面,用豐富的細節(jié),反映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意大利人民反對奧地利封建王朝統(tǒng)治和進行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歷史斗爭,歌頌了參加斗爭的意大利青年黨人。正如耶·葉戈洛娃序中所說:“牛虻——是前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間意大利革命志士的英勇的形象。”伏尼契以熱情的筆觸歌頌了意大利革命者的英雄品格,描寫了牛虻視死如歸為和平自由、為獨立的意大利共和國獻身的崇高精神,展現(xiàn)了牛虻曲折艱難的成長過程。牛虻典型形象的塑造顯示了十九世紀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功績。

  人物活動圍繞著一個中心問題:準備革命——起義,推翻奧地利殖民主義者,推翻教皇的統(tǒng)治,建立自由獨立的意大利共和國。如果有次主題的話,那就是對宗教迷信和宗教衛(wèi)道者蒙泰尼里的斗爭,對宗教殘忍和虛偽的揭露與批判。這兩個問題密切的交織、連接在一起,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補充和構(gòu)成部分,斗爭主要是通過三個重要人物的關(guān)系與活動來表現(xiàn)的、展開的:牛虻、蒙泰尼里和瓊瑪。

  牛虻的形象是他所處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牛虻的性格閃現(xiàn)的耀目的火花和精神世界達到成熟的高峰,是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的。淋風(fēng)沐雨的流浪生涯,雜耍班的悲慘遭遇,使牛虻在少年時代、青年時代朦朧的信仰和理想愈來愈明確、愈來愈堅定,成為他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成為他之所以生存的意義。牛虻十八歲時就已經(jīng)確定了生活道路:“……把我的生命獻給意大利,幫助她從奴役和貧困之中解放出來;要把奧地利人驅(qū)趕出去使意大利成為一個除了基督教沒有帝王的自由共和國。”牛虻認為,他“既已了解了這個事業(yè),就是這個事業(yè)中的一個人了。”

  十三年之后的牛虻,已不再單純地憑熱情沖動去理解早年的誓言了,而是更加深沉、更加堅決,在冷峻中潛藏著、隱忍著對封建統(tǒng)治、對殖民主義者強烈的仇恨。牛虻這時已不是幼稚、純真的青年了,而是老練、沉著具有策略觀點并且懂得組織民眾去斗爭的革命家了。

  愛國主義日益成為牛虻思想的本質(zhì)和主流,同時也蘊藏著深沉的人道主義精神。牛虻同瓊瑪黑夜大街救小孩,對綺達高貴的態(tài)度表示憤懣就是突出的表現(xiàn)。尤其是當他和瓊瑪從雜耍班出來時的心理和表情,給人印象很深。牛虻用激動不已的近乎發(fā)狂的呼喊,說出了他人道主義的自白:

  “難道你從來不曾想到過,那個可憐的小丑也會有一個靈魂——一個活生生的、拚命在掙扎的人的靈魂,拴牢在那一個彎曲的軀殼里,被迫做它的奴隸嗎?你對于一切都慈悲為懷,你看見那個穿著愚人衣服、掛著鈴鐺的肉體會感到憐憫,難道你就沒有想到過,那可憐的靈魂是那么赤裸裸的竟連一件遮羞的彩衣都沒有嗎?想一想吧,它在那些觀眾面前,冷得簌簌發(fā)抖,被羞恥和苦惱迫得轉(zhuǎn)不過氣來,只覺得觀眾的嘲笑就像皮鞭一般抽著它,觀眾的哄笑就像燒紅的烙鐵燙著它裸露的皮肉!想一想吧,因而它嫉妒老鼠,倒不如它們還能有地洞可以鉆!而且你還得記住,靈魂是啞的,它哭喊不出聲來,只得忍受,忍受!”

  這是多么痛心的控訴!這是多么悲酸的揭露!因為牛虻自己有過親身的感受,才能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不平等的現(xiàn)象,看出黑暗社會造成的悲劇,對黑暗不合理的社會的抨擊才那樣有力。

  牛虻對教會有著特別強烈的仇恨。牛虻之所以反對教會,是因為教會欺騙了他,使他流亡國外到處流浪,經(jīng)歷了十三年凄風(fēng)苦雨的悠長歲月;教會出賣了他,使他長時間離開了黨的組織,蒙受了叛徒之冤。他“以為一切混亂和錯誤的大根源是那所謂‘宗教’的心理病癥”,所以,他“要把教會的威信連根鏟盡”。牛虻認為,教會只是“要樹立一種東西來向它崇拜,要找一樣?xùn)|西來對它磕頭”;莊嚴的教堂是“充滿了教士和偶像的死沉的世界”,“充滿著舊時代的灰塵,它們是腐朽的,它們是有毒的,污穢的!”;而“只有我們”革命者“才是生命和青春,只有我們才是永恒的春天”;他的生命,“除了跟教士們戰(zhàn)斗之外”,“已毫無用處”。

  做為教會主要代表的主教蒙泰尼里,是牛虻攻擊的主要對象。牛虻同蒙泰尼里的關(guān)系,就像“站在一個深淵的兩邊,要想隔著它攜手是辦不到的”。牛虻同蒙泰尼里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的斗爭,他們經(jīng)常進行激烈的論戰(zhàn)。牛虻批駁蒙泰尼里的文章充滿著仇恨的諷刺和狂怒的譏誚。但牛虻對蒙泰尼里主教除了恨之外,還懷著一種愛。

  牛虻愛蒙泰尼里主教,是由于血統(tǒng)——生身之父的關(guān)系。但牛虻對蒙泰尼里的恨卻百倍于對他的愛。這種恨,不是個人的泄憤或狹隘的私利,而是政治意識的尖銳對立。牛虻反對宗教,因為它把真理隱蔽,把和平玷污,把自由封鎖,把幸福隳滅。牛虻的革命理想是建立自由、民主、獨立的意大利共和國,而教會憑藉宗教的孽毒成為維持封建統(tǒng)治和殖民統(tǒng)治的政治支柱。所以,反對奧地利侵略者、反對封建貴族統(tǒng)治者的斗爭就不能不同批判宗教、反對教會的斗爭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歷史現(xiàn)象有著普遍的意義,宗教具有牧師的職能,總是充當統(tǒng)治階級的幫兇。宗教的統(tǒng)治不被推翻,宗教的偶像不推倒,革命群眾的精神枷鎖便沒有解除,也就談不到解放。這說明了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不論資產(chǎn)階級還是無產(chǎn)階級爭取自由解放的斗爭總或多或少同時具有反抗宗教壓迫、揭露宗教潰癰的性質(zhì)。

  做為宗教的忠實信奉者和維護者的蒙泰尼里,他也愛牛虻甚至甚于牛虻愛他。但這種愛不能越出他的宗教偶像——上帝所賜予的范圍,不能侵犯它所維護的那個貴族階級的利益。

  牛虻不妥協(xié)的、徹底的、頑強的斗爭精神,不懼強暴的反抗性格,是牛虻這一藝術(shù)形象的思想光輝,集中了十九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間意大利革命志士的意志和品格。只是由于反動同盟力量暫時的強大和革命者策略上的失誤,導(dǎo)致了斗爭的失敗。

  即使在牢獄里牛虻也未中斷斗爭,在病里銼斷了八根鐵條,在昏迷待斃的時候還忍受了慘無人道的酷刑,對敵人進行嘲罵、質(zhì)問,慷慨陳詞、談笑自若,山崩于前不變色。牛虻驚人的堅忍精神,無畏的氣概使敵人膽寒,敵人害怕他的“滿口的玩笑”。牛虻說:“輪到我們收拾你們的時候,我們就要用大炮來代替這半打破舊的馬槍了;那時候,你才會明白我們是多么會開玩笑的”。牛虻就是這樣一個快樂的“跳蚤”。

  牛虻直到死前的一分鐘也沒對事業(yè)的勝利和正義性有過絲毫的動搖和懷疑,仍充滿著熱烈的信心、堅定的希望。牛虻在犧牲前寫給瓊瑪?shù)男胖袑懙溃?/p>

  “那些陷在泥沼的家伙,這樣快就重新使用起秘密審問和處決的手段來,這就給了我們一個有力的轉(zhuǎn)機,同時使他們自己處在一個極其不利的地位;我又知道得很清楚,如果你們留下來的人能夠堅定地團結(jié)起來,給他們以猛烈的打擊,你們不久就要看到偉大的成就了!至于我,我將懷著輕松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好像一個小學(xué)生放假回家一般。我已經(jīng)盡了我工作的本分,這次死刑的判決,就是我已經(jīng)徹底盡職的證明。他們要殺我,是因為他們害怕我,一個人能夠這樣,還能再有什么別的心愿呢?”這就是牛虻的全部理想。牛虻以英勇的行動結(jié)束了壯烈的一生。

  需要指出的是:牛虻的形象有歷史的階級的局限,牛虻的思想是那個特定時代的思想。牛虻對受苦人只是憐憫和同情,只覺得“他們”值得“可憐”,沒有繼續(xù)探尋思考下去,透過這種悲慘的現(xiàn)象看到吃人社會的本質(zhì),沒有認識到只有消除剝削制度才能徹底改變這種人剝削人的現(xiàn)象。十九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馬克主義還沒有產(chǎn)生,意大利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在發(fā)展中,無產(chǎn)階級還不強大,還沒登上政治舞臺。因此,牛虻思想的最高認識也只能是杰出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者、民族復(fù)興運動的英雄,不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牛虻只知道“靈魂是啞的,它哭不出聲來,只得忍受、忍受、忍受!”他不知道,有這啞的靈魂的人們一旦意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團結(jié)起來,就會成為巨大的沖擊力量,沖毀舊世界,建立起無剝削無壓迫的永久和平自由的新世界。

  牛虻對宗教的批判也是不徹底的。嚴格地說他只反對教會而不籠統(tǒng)地反對一切宗教,因為牛虻不要蒙泰尼里的宗教,卻要保留自己的宗教——基督。牛虻沒有意識到“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鴉片”這個本質(zhì)問題,不懂得把反宗教的斗爭“同消滅產(chǎn)生宗教的社會根源的階級運動的具體實踐聯(lián)系起來”(列寧:《論工人政黨對宗教的態(tài)度》《列寧選集》第二卷,第273頁)。所以,牛虻是資產(chǎn)階級上升時期、向貴族奪取政權(quán)時期的反封建斗士,與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士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

  三

  與牛虻一起做革命工作、對牛虻有深厚感情的瓊瑪是小說中另一個重要人物,是牛虻的同志、女友和愛人。

  瓊瑪與牛虻是兒童時代就在一起的青梅竹馬的好朋友,當瓊瑪“還是一個小姑娘、穿著一件花格子罩衫、圍著一個皺縮不平的胸群、背上拖著一條小辮子的時候”,牛虻就愛上她了。隨著時間的流駛,他們由天真爛漫的少年長成了身體健壯、知識豐富的青年,感情的溪水泛起了愛的浪花,牛虻對瓊瑪愛得尤其深摯。這不僅是因為瓊瑪出息成了一個美麗的姑娘,更主要的是他們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愿、共同的語言。

  牛虻不是庸俗的色情之徒,也不是戀愛至上主義者,他對瓊瑪?shù)膼矍橛姓味窢幍膬?nèi)容,追求精神上的慰藉和共勉,堪似柏拉圖愛情的模式。對牛虻,愛情是為革命工作服務(wù)的。當綺達要求牛虻同她到南美去過快樂的生活時,牛虻拒絕了。牛虻對綺達說:“我并不愛你。而且即使我曾愛過你,也不會跟你一起離開這兒的。意大利有我的工作,還有我的同志們……”在牛虻看來,事業(yè)高于愛情。

  牛虻十三年后同瓊瑪再遇并且在一塊兒工作,卻始終沒把自己真實的身份告訴瓊瑪,似乎有點冷酷,其實不然。牛虻不把真情流露,幾次用極大的自制力控制感情的爆發(fā),對他何嘗不痛苦!牛虻之所以不暴露身份,只因為是:一是對工作不利、對事業(yè)不利,甚至?xí)韾毫拥暮蠊?,也許還會給瓊瑪帶來不幸;二是他經(jīng)歷的種種苦難是與她有直接關(guān)系的,牛虻不愿意把自己苦痛的經(jīng)歷和辛酸的往事告訴任何人,包括瓊瑪;三是說出自己真實的身份、暴露自己原來的面目也不會使瓊瑪高興的——因為牛虻那些留連顛簸、辛苦輾轉(zhuǎn)的生活不會使瓊瑪快慰。牛虻不愿挑起久埋心中的悲傷的回憶,給他和瓊瑪新的純潔的感情蒙上陰影。

  牛虻與瓊瑪?shù)膼矍槭秦灤┤珪闹行木€索。他們愛情的命運與其說是偶然的巧遇,不如說是對偉大事業(yè)獻身的愿望把他們聯(lián)結(jié)到一起的。瓊瑪與牛虻一起對殘暴的專制統(tǒng)治進行了英勇的戰(zhàn)斗,他們置生死于度外,為實現(xiàn)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理想奮斗著,吃盡千辛萬苦,罹過無數(shù)劫難。“他們的動機不是從瑣碎的個人欲望中,而正是從他們所處的歷史潮流中得來的。”(恩格斯:《致斐·拉薩爾的信》(1850年5月18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九卷,第583頁)牛虻和瓊瑪愛情的發(fā)展是悲劇的結(jié)局,但他們的悲劇愛情,不可同封建時代歷史上的棒打鴛鴦相比,注入了為奪取政權(quán)而共同斗爭的時代內(nèi)容。牛虻是以喜劇的樂觀態(tài)度向死亡告別的。牛虻死前給瓊瑪?shù)男?,是對瓊瑪?shù)闹邑憪矍榈谋戆?,是對詩一般美好的童年時代甜蜜的回憶,是卸下也是加重瓊瑪心靈痛苦的謎底。信的樂觀的筆調(diào)與寫信人已死去的哀痛消息的矛盾,長期尋找亞瑟、懷念亞瑟沒有結(jié)果而突然知道前不久在一起工作的人就是亞瑟的喜悅同時又與亞瑟永遠地訣別了的矛盾,是在一瞬間發(fā)生的,悲劇的力量這時達到高峰——牛虻從容就義了,留下的是瓊瑪更加沉痛的追悔、更加深摯的悼念。

  伏尼契是長壽的(1864——1960)進步作家,留下的作品不多?!杜r怠夫懵暿澜缥膲S多歐洲文學(xué)史書卻沒有述及?!杜r怠烦蓵跓o產(chǎn)階級革命風(fēng)起云涌的1897年,馬克思主義已經(jīng)廣泛傳播,一個進步的作家不能不受其影響。伏尼契在十九世紀末寫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事,對人物有沒有拔高?牛虻的某些話有過于昂揚之嫌。但這無損對《牛虻》和牛虻肯定的評價。

  牛虻的形象永遠活在意大利人民的心里,活在全世界廣大革命者的心里。牛虻悲壯的死,使他的形象更豐滿、更光輝。牛虻死的悲劇不意味他所從事的事業(yè)的悲劇,也不表示歷史發(fā)展的悲劇。馬克思說:“世界歷史形式的最后一個階段就是喜劇。”(《黑格爾法哲學(xué)批判導(dǎo)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57頁)牛虻的形象鼓舞著后來者為實現(xiàn)世界歷史的最后喜劇而斗爭。正如耶葉·戈洛娃在序中所說:“長篇小說《牛虻》將永遠以它愛國精神和革命熱情的活力,緊緊攫住讀者的心靈。”

  1965、6、27——29草成

  1985、8、10——11改定

  2001、9、25打字并略改

煤礦安全網(wǎng)(http://myworldofnumbers.com)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礦安全生產(chǎn)網(wǎng) 徐州鑄安礦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guān)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wǎng)狐天下友情技術(shù)支持